校本家課及評估政策指引


背景

工作指引乃根據《基礎教育課程指引》請參閱課程議會2014年編訂的《基礎教育課程指引─各盡所能‧發揮所長﹝小一至中三﹞》分冊八「有效益的家課─鞏固學習、加 強理解、建構知識」。希望指引能協助老師清晰學校改善方向及工作要求。工作指引建基於對教育的信念,相信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及具有學習的能力,教師須培養學生多元智能、讓學生發揮潛能。


目標

建立清晰的家課及學習評估政策,持續性評估與總結性評估並重,並引入多元化家課及評估模式,使能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,達致以評估促進學習的長遠目標。


家課

1. 確立家課的目的:

  • 讓學生能在輕鬆,愉快而有滿足感的情況下學習
  • 幫助學生加強課堂所學,激發思考,作為學校學習的延續
  • 幫助學生發展在家中獨立學習的能力,培養對學科的興趣
  • 透過家課的學習,使學生能掌握並鞏固在課堂所學的知識
  • 學生可以透過家課察覺自己的學習進度,從而找出需要改善的地方
  • 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,從而調整教學進度及教學方法

 

2. 基本方針:

  • 每天家課會包括中、英、數三科,連其他科目在內約為四至六項,而改正不算作一項家課,適量的家課能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及建立學生溫習的習慣
  • 家課種類、次數、分量必須依科務指引決定,並顧及學生個別學習多樣性酌量作調節
  • 家課的內容是有效的、有意義的練習,能延續和鞏固學習,加強理解,提升學生的思維及解難能力
  • 家課須有明確的學習目標,可以反映教學的效能,並能向老師提供適切的回饋,使進一步為學生在教學上作適當的調整
  • 教師設計家課時,會因應學生的興趣及能力及該科或跨領域的特色而有所變化
    • 教師分配家課時,需向學生清楚說明完成家課的時間和方法
    • 家課的等級可作為學生學習進展的部分紀錄
    • 各科功課時數不應超過30分鐘
  • 教師須引導學生有效地運用自學策略,如課前備課、搜集資料等,並引導學生使用各種資源完成家課,例如圖書館、參考資料、互聯網及其他社會資源,從而學會學習,發展自主、獨立及創造的精神
  • 家課的形式可多樣化,包括各類有意義及富趣味的活動,例如課外閱讀、觀察、調查、專題研習、口頭報告、模型製作、聆聽錄音帶、收看記錄片或電視節目、透過互聯網搜集資料、角色扮演、實驗和網上練習等
  • 教師加強要求學生作口頭匯報,訓練學生面對群眾講話,從而增強他們用口語表達的信心和溝通能力
  • 優質的家課能鼓勵學生把課堂所學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,亦能協助發展不同的共通能力,亦具備跨學科的學習元素,開放思考題能培養慎思明辦能力及解難能力
  • 學生的家課表須由家長或監護人簽署
  • 學生支援組須與有關家長加強聯繫,為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制定了適切的家課調適,以減輕學生家課壓力
  • 學生若經常無故欠交家課,教師應與家長或監護人聯絡,瞭解原因和尋求解決的方法
  • 教師在批改時可多給予讚賞和鼓勵的評語,亦可多採用多角度的評講及評改,如同儕互評及學生自評等
  • 學校制訂家課政策後,須有適切的監察,務求家課安排恰當。在制訂家課政策時,學校應徵詢家長及教師的意見,亦應經常對家課政策進行檢討,務求各科的家課要求和學生的學習需要能達致兩者平衡

 

評估

1. 評估目的

  • 依據《基礎教育課程指引─聚焦.深化.持續﹝小一至中三﹞》 (2014)建議學校改變評估的實施方式,以加強促進學習的評估,作為日常學習、教學及評估循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
  • 評估的定義是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、測驗、考試等方式,收集學生知識、能力、價值觀和態度等各方面的學習顯證
  • 評估讓學生:了解自己在學習上的長處和短處;知悉下一步要達成的目標, 及考慮如何能做到最好;根據教師及其他評估者的回饋,改善學習
  • 評估讓教師和學校:診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,從而反思協助學生作出改善的方法;向學生提供有效益的回饋和具體建議,使他們知道如何改善學習;檢視及修訂有關的學習目標、對學生的期望、課程設計及內容、教學策略及活動,使更能配合學生的需要和能力,從而促進學習,提高學與教的成效;評定學生在特定範圍的學業水平及把學生評級,進行適切的教學策略
  • 評估讓家長:了解子女在學習上的長處和短處;考慮如何協助子女改善學習及對子女有合理的期望

 

2. 基本方針

  • 依據《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》 (2022)建議,「教師緊扣學習目標和其他學習活動,以學生整體學習時間(學時)的概念,布置課堂內外的課業,讓課業達致促進學生學習的果效。」
  • 配合校本整體課程發展推行
  • 教師應在日常的課堂教學,通過簡單的評估、有效的提問、學生行為和表現的日常觀察等,獲取即時的回饋,使學生更能掌握所學的重點
  • 評估政策須具持續性,平衡兼顧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:
  • 教師根據評估目的、學習目標和過程,設計合適的多元化的評估方式
  • 教師須透過進展性評估向學生提供有效的回饋,以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,而在評估中提供有效的回饋,比分數對學生學習更有成效
  • 教師共同決定怎樣報告學生的學習成果
  • 訂定校內策略,協助教師逐步改進評估實施方式

 

3. 全學年評估實施運作程序

發展項目

評估形式及重點

記錄、報告及回饋形式

參與者

在學科的學與教中培養共通能力

進展性評估:

-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發問

-在課堂上及評估中多問開放式問題

-在課堂上,加強小組活動,如討論、合作學習等

-於共同備課時加入進展性評估的討論,例如:有效的提問、開放式問題、小組活動、數學實作題、時事評論、觀察學生的行為和表現等

-於課堂上多鼓勵學生發問

-於課堂上多問開放式問題,並接受合理的不同答案

-於課堂上加強小組活動

-於共備觀課中重點觀察小組活動、溝通能力、協作能力及提問技巧

-教師

-學生

-家長

各學科的學習單元

進展性評估:

-回饋學與教

-在每一課或每個單元結束前進行進展性評估,例如:默書、評估課業、單元評估或小測

-多留意學生在課堂的反應,並給口頭評語

-利用共同備課時間分析學生課堂表現及探討回饋策略

-教師

-學生

各學科所掌握的知識和應用

總結性評估:

-量度成績

-回饋學與教

-促進學習,提高學與教的成效

-在學期完結前評估學生在各學科所掌握的知識和應用,主要以紙筆形式測考

-學生的評估結果可用等第或分數報告

-於考試中加入開放式問題,並接受合理的不同答案,能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、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創造力

-考試卷引入擬題大綱指引,方便試後的試卷檢討及診斷學生在學習上的情況

-科任利用共同備課時間進行評估檢討,分析學生的表現,檢視及修訂有關的學習目標、對學生的期望、課程設計及內容、教學策略及活動,使更能配合學生的需要和能力

-向學生提供有效益的回饋和具體建議,他們知道如何改善學習

-教師

-學生

學習階段所掌握的知識和應用

總結性評估:

-量度成績

-回饋學與教

-促進學習,提高學與教的成效

-利用「全港性系統評估」,幫助了解學生在第一及第一學習階段後中、英、數三科的一般水平

-分析成績及表現,並根據所得資料制定改善學與教成效的計畫

-教師

-學生

全方位學習

進展性評估:

-評估學生的學習經歷

-評估學生的學習,例如觀察態度的轉變、經驗分享、成果展示

-評估學生的演示或陳列習作

-評估學生的匯報內容

-教師

-學生

-家長

照顧學生學習差異

進展性評估:

-提供不同程度的進展性評估課業



 

總結性評估:

-為能力稍遜學生提供支援

-於評估卷中加入開放式問題,並接受合理的不同答案,以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、慎思明辨能力和創造力

-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不同程度的進展性評估課業

-在家長簽署同意書後,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 

 生提供支援及調適。例如:

 - 抽離考試,由個別老師監考

 - 調整考試時限(例:最多加時25%)

 - 放大試卷的字體

 - 調整答題形式

 - 為學習能力稍遜學生於期考後提供補課及補  

   考的機會

 - 定期收集數據及意見,檢討支援的效度

 - 評估支援須按學生的情況作出適切的調整

-教師

-學生